资料来源:中国国际标准信息管理研究院 点击:
1.
中国国际标准信息管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标院”)英文缩写“CSN”,成立于1993年9月10日,总部设在北京,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社会公益性科研单位,属国家质检总局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事业组织。国家行业标准起草机构之一,是发布国际及国家新标准的权威机构;主要配合总局及有关部门做好全国行业内标准的推广.实施与监督指导工作.从事国际标准交流研究与合作,开展国际及国家最新标准发布和培训活动。同ISO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家标准委以及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十九大有十六处提到了质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年9月5日)
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现就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质量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坚持优质发展、以质取胜,更加注重以质量提升减轻经济下行和安全监管压力,真正形成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把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质量需求作为提高供给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持续提高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我国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
——坚持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引导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向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端集聚,提升质量创新能力,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产业质量和发展水平。推动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用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质量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智能化、消费友好的中高端产品供给大幅增加,高附加值和优质服务供给比重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中国品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价值链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质量效益特征更加明显,服务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快,以技术、技能、知识等为要素的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形成一批质量效益一流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区域质量水平整体跃升。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区域特色资源、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产业梯度转移和质量升级同步推进,区域经济呈现互联互通和差异化发展格局,涌现出一批特色小镇和区域质量品牌。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充分释放。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完整、高效运行,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对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社会治理、对外交往的支撑更加有力。
二、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
(四)增加农产品、食品药品优质供给
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良好农业规范。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修复力度。推行种养殖清洁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规范农药、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化肥使用。完善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开展出口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项推进行动,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带动提升内销农产品质量。引进优质农产品和种质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比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增强统一性、专业性、权威性,为食品药品安全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继续推动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加快提升营养健康标准水平。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发展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现代食品产业。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全面提升药物质量水平,提高中药质量稳定性和可控性。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五)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
加快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撑民众消费升级需求。推动企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高端定制,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家用电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改善空气净化器等新兴家电产品的功能和消费体验,优化电饭锅等小家电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设计。强化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新型视听产品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提高关键元器件制造能力。巩固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箱包等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培育壮大民族日化产业。提高儿童用品安全性、趣味性,加大“银发经济”群体和失能群体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产品,推动文教体育休闲用品多样化发展。
(六)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
加快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提高关键领域核心竞争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产品性能,推广应用先进制造工艺,加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发展智能制造,提高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和精度保持能力,提升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的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推行绿色制造,推广清洁高效生产工艺,降低产品制造能耗、物耗和水耗,提升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效。加快提升国产大飞机、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特种设备等中国装备的质量竞争力。
(七)提升原材料供给水平
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开发和利用,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提高煤炭洗选加工比例。提升油品供给质量。加快高端材料创新,提高质量稳定性,形成高性能、功能化、差别化的先进基础材料供给能力。加快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稀土、石墨等特色资源高质化利用,促进高强轻合金、高性能纤维等关键战略材料性能和品质提升,加强石墨烯、智能仿生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布局,逐步进入全球高端制造业采购体系。
(八)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
确保重大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质量,建设百年工程。高质量建设和改造城乡道路交通设施、供热供水设施、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范重大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坚持科学论证、科学决策,加强重大工程的投资咨询、建设监理、设备监理,保障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和重大设备质量。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健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因地制宜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完善绿色建材标准,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装修部品部件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推进绿色生态小区建设。
(九)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家政企业创建服务品牌。发展大众化餐饮,引导餐饮企业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化生产、连锁化经营的生产模式。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显著改善旅游市场秩序。推广实施优质服务承诺标识和管理制度,培育知名服务品牌。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加强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式联运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物流全链条服务质量,增强物流服务时效,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提升冷链物流水平。推进电子商务规制创新,加强电子商务产业载体、物流体系、人才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支持发展工业设计、计量测试、标准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等高技术服务业。提升银行服务、保险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和服务质量。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水平。开展国家新型优质服务业集群建设试点,支撑引领三次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十)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市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和优质职业教育供给,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水平。
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稳步推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鼓励创造优秀文化服务产品,推动文化服务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提高供电、供气、供热、供水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创新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供给。开展公共服务质量监测和结果通报,引导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十一)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
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鼓励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项目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出口,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紧密结合、联动发展。推动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质量国际合作。
三、破除质量提升瓶颈
(十二)实施质量攻关工程
围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开展质量状况调查,组织质量比对和会商会诊,找准比较优势、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研究制定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加强与国际优质产品的质量比对,支持企业瞄准先进标杆实施技术改造。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组织质量提升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方法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控制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实施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可靠性专项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关键系统、关键产品质量难点问题,支撑重点武器装备质量水平提升。
(十三)加快标准提档升级
改革标准供给体系,推动消费品标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服务型转变,加快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建设,建立标准化军民融合长效机制。推进地方标准化综合改革。开展重点行业国内外标准比对,加快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提升国内外标准一致性程度,推动我国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开展对标达标活动,鼓励、引领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大力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逐步消除国内外市场产品质量差距。
(十四)激发质量创新活力
建立质量分级制度,倡导优质优价,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开展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航工程,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完善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跃升。鼓励企业开展质量提升小组活动,促进质量管理、质量技术、质量工作法创新。鼓励企业优化功能设计、模块化设计、外观设计、人体工效学设计,推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提高产品扩展性、耐久性、舒适性等质量特性,满足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消费友好等需求。鼓励以用户为中心的微创新,改善用户体验,激发消费潜能。
(十五)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发挥质量标杆企业和中央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提质降本增效。推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广泛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等活动,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推行精益生产、清洁生产等高效生产方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整合生产组织全过程要素资源,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标准管理、供应链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促进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实现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十六)加强全面质量监管
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强对质量的全方位监管。做好新形势下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健全打击侵权假冒长效机制。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强跨区域和跨境执法协作。加强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守国门质量安全底线。开展质量问题产品专项整治和区域集中整治,严厉查处质量违法行为。健全质量违法行为记录及公布制度,加大行政处罚等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严格落实汽车等产品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探索建立第三方质量担保争议处理机制。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提高产品安全、环保、可靠性等要求和标准。加大缺陷产品召回力度,扩大召回范围,健全缺陷产品召回行政监管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机制。实施服务质量监测基础建设工程。建立责任明确、反应及时、处置高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消费环境。
(十七)着力打造中国品牌
培育壮大民族企业和知名品牌,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以产业集聚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为重点,开展区域品牌培育,创建质量提升示范区、知名品牌示范区。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等品牌培育和保护,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民族品牌。建立和完善品牌建设、培育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开展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活动,推动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化工作。开展“中国品牌日”活动,不断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氛围、搭建交流平台,提升中国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十八)推进质量全民共治
创新质量治理模式,注重社会各方参与,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多元治理,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强化质量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完善质量信号传递反馈机制,鼓励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开展产品质量比较试验、综合评价、体验式调查,引导理性消费选择。
四、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十九)加快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紧扣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和经济建设重点领域的需求,建立、改造、提升一批国家计量基准,加快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加强军民共用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加快制定一批计量技术规范,研制一批新型标准物质,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科学规划建设计量科技基础服务、产业计量测试体系、区域计量支撑体系。
加快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简化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程序,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免费向社会公开强制性国家标准文本,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推荐性标准文本。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和维护更新。
完善国家合格评定体系。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管理和能力认可制度,加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检验检测认证支撑能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合格评定制度和监管体系,建立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层次采信机制。健全进出口食品企业注册备案制度。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
(二十)深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保持中央、省、市、县四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系统完整,加快形成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开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助推中小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全面加强质量提升。构建统筹协调、协同高效、系统完备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增强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整体支撑能力。深度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国际治理,积极参加国际规则制定和国际组织活动,推动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等国际互认和境外推广应用,加快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国际化步伐。
(二十一)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
加快国家质检中心、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推进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向社会共享开放,开展一站式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加快培育产业计量测试、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品牌咨询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公共技术服务。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共享质量基础设施,推动互联互通。
(二十二)健全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加强对国外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判、预警、评议和应对,妥善化解贸易摩擦,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服务,建设一批研究评议基地,建立统一的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倒逼企业按照更高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积极主导、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
五、改革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
(二十三)加强质量制度建设
坚持促发展和保底线并重,加强质量促进的立法研究,强化对质量创新的鼓励、引导、保护。研究修订产品质量法,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服务业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担保、缺陷产品召回等领域立法工作。改革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全面清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加快向国际通行的产品认证制度转变。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及风险调查制度。建立健全产品损害赔偿、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和社会帮扶并行发展的多元救济机制。加快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质量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二十四)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完善质量发展经费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创新、质量治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科技计划持续支持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和应用重点研发任务。实施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构建质量增信融资体系,探索以质量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质量增信融资制度,将质量水平、标准水平、品牌价值等纳入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和贷款发放参考因素。加大产品质量保险推广力度,支持企业运用保险手段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新产品推广应用。
推动形成优质优价的政府采购机制。鼓励政府部门向社会力量购买优质服务。加强政府采购需求确定和采购活动组织管理,将质量、服务、安全等要求贯彻到采购文件制定、评审活动、采购合同签订全过程,形成保障质量和安全的政府采购机制。严格采购项目履约验收,切实把好产品和服务质量关。加强联合惩戒,依法限制严重质量违法失信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建立军民融合采购制度,吸纳扶持优质民口企业进入军事供应链体系,拓宽企业质量发展空间。
(二十五)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将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质量教育,开展质量主题实践活动。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质量人才培养的主体,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教育网络。实施企业质量素质提升工程,研究建立质量工程技术人员评价制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一线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水平。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实施青年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体系,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发挥各级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作用,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青年质量提升示范岗创建、青年质量控制小组实践等活动。
(二十六)健全质量激励制度
完善国家质量激励政策,继续开展国家质量奖评选表彰,树立质量标杆,弘扬质量先进。加大对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在金融、信贷、项目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和个人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的长效宣传推广机制,形成中国特色质量管理模式和体系。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降低职业技能型人才落户门槛。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七)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研究编制质量强国战略纲要,明确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统筹各方资源,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持续开展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质量强县示范活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质量发展道路。
(二十八)加强党对质量工作领导
健全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研究质量强国战略、分析质量发展形势、决定质量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加强对质量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统筹质量发展规划制定、质量强国建设、质量品牌发展、质量基础建设。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质量管理和队伍能力建设,认真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
(二十九)狠抓督察考核
探索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工作机制,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将质量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以全要素生产率、质量竞争力指数、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等为重点,探索构建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健全质量统计分析制度,定期发布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三十)加强宣传动员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深入报道我国提升质量的丰富实践、重大成就、先进典型,讲好中国质量故事,推介中国质量品牌,塑造中国质量形象。将质量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质量公益宣传,提高全社会质量、诚信、责任意识,丰富质量文化内涵,促进质量文化传承发展。把质量发展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院校教学计划,让质量第一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根本理念,成为领导干部工作责任,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抓紧出台推动质量提升的具体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举措和要求落实到位。要组织相关行业和领域,持续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切实提升质量总体水平。
3.质量发展史:(从十八大到十十九大)
不忘初心 为质量强国而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质检总局贯彻落实中央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综述
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和平占有市场最有效的武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我们必须为质量而战!
质量,国家的实力、形象所在,民族的素质、精神所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悉发展大势,把握发展规律,把质量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对质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国质量发展开启了新篇章,迈入了新时代。
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质检总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坚定不移地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质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汇聚质量强国的磅礴之力
“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我们追求的发展必须是提质增效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质量”频频出现在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和文件上,“质量”之声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出的中国“好声音”,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记挂在心的大事要事。
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此后的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质量都被写入新年度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特别是2014年、2016年,又先后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仅强调宏观质量,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强调消费品、食品农产品、建筑工程、武器装备等具体质量问题。
在北京、上海、河南、吉林、广西等地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也留下了深刻的“质量足迹”。尤其令人振奋的是,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时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一重大论述迅速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质检系统更是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提出了一个重大质量课题。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时指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时强调,要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专门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列举大量事例包括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质量问题,深刻指出:“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同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了重点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的劣势;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随着质量战略性地位的日渐显现,党和国家关于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设质量强国”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质量为先”作为基本方针写入《中国制造2025》,“质量至上”作为基本原则写入《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
继出台《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之后,国务院于2013年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2015年发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进入2016年,国务院关于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更加密集。1月30日,印发《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4月6日,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9月12日,印发《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11月22日,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
2017年,关于质量的大事喜事更是接连不断。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修订草案)》,4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7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见》,9月27日,以国务院文件正式发布;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措施,部署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历史会永远铭记2017年9月5日。这一天,中国质量发展史上首个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正式出台,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伟大号令。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质量阐述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具体,关于质量发展的思想脉络越来越明晰,给了质检人强大的自信与力量。
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中央每一项关于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每一次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质检总局党组都是第一时间传达学习,第一时间深刻领会,第一时间部署落实。近年来,质检总局办公厅两次组织摘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共370多条,印发全系统组织学习贯彻。局长支树平、党组书记侯建国分别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刊发《建设质量强国的基本遵循》《牢记质量发展使命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等学习体会,引领全系统深入研究。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论述一经公开报道,质检总局很快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学习研讨,并将其概括为“三个转变”以推动更集中更广泛的宣传。支树平深有感触地说,“三个转变”既是对质量工作莫大的鼓励鞭策,也是质检系统的重大机遇和努力方向,更是新时期质量工作明确具体的行动纲领。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决策部署后,质检总局迅速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重点安排,要求全系统率先组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同时积极推动制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全文刊发的第二天,质检总局党组即向全系统发出动员:抓紧行动起来,为质量提升而战!
喊响质量强国,领导干部是关键。每年全国“质量月”期间,中央组织部和质检总局都举办市长质量培训班,累计已举办6期、培训市长100多名。2016年夏,由中央组织部、国家行政学院和质检总局共同举办的首个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在京开班。总局领导借助到基层开会调研之机,主动向地方领导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宣传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社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但凡各省(区、市)召开质量大会,总局领导都会挤出时间出席会议,体现看重和支持。
2015年4月3日,应中央党校邀请,支树平为2015年春季班全体学员作题为《建设质量强国 迈向质量时代》的专题报告,质量在学员当中引起热议。一年半后,他再次应邀为中央党校“形势与任务”报告会作题为《提升供给质量建设质量强国》的专题报告。他还先后两次登上国家行政学院讲堂为学员们授课,赴陕西、宁夏等地为各级领导干部作报告。自2013年以来,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李元平和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时任副局长梅克保、孙大伟、吴清海、张沁荣等先后在各种场合,或围绕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或着眼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或立足质量综合治理,大力宣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精神和部署,深入讲解和宣传质量工作。
为了在全社会营造浓厚质量氛围,质检总局领导主动通过《人民日报》“两会e客厅”、全国两会部长通道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2017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支树平、孙大伟、田世宏3位总局领导就质量提升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这是全国人大新闻中心首次以“质量”为主题组织专场记者会。记者会传递了中国质量好声音,展示了中国质检好形象,在系统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也是质检总局近年来宣传中央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借助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及认证认可工作、技术性贸易措施2项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通力合作抓质量的工作机制。质检总局与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中央部委和单位签署多个合作协议,与原总装备部签署《军民融合计量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相关部门从产业发展、科研技改、财税金融、优质优价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大命题之后,质检总局党组多次要求认真研究、主动破题。2016年5月,支树平专门组织总局办公厅、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等有关人员,就“质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016年9月,形成了研究报告《实现增长动力转换必须启动“提质量”》并提交中央有关部门,报告中关于把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的建议引起关注。“党有号召,我们就要有行动。现在中央出了题目,我们就要主动破题、做好文章,交出满意答卷。”“机遇难得,抓不住就是我们的失误;责任重大,干不好就是我们的失职。”支树平在多次会议中反复强调。
广泛的宣传,赢来了广泛的参与。越来越多的地方把质量纳入发展规划,“质量兴(强)省”实现全覆盖,2800多个市县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覆盖面超过90%。28个省份的145个市(区、县)申请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117个城市获批创建,23个城市获得正式命名。2017年,全国“质量月”联合主办单位从2013年的26个增至47个,涵盖党、政、军、群、企业和社会组织各个方面,参与人次过亿,群众性质量活动如火如荼,不断汇聚起建设质量强国的强大力量。
下最大气力抓质量提升
“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这是质检总局党组在认真总结质检发展历史、充分把握质量工作规律的基础上,精心提炼出的质检工作方针。“十二字方针”,抓质量是基础,保安全是底线,促发展是根本,强质检是保障,四者相辅相成,互通互补。“十二字方针”,旗帜鲜明地把“抓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质量工作的部署要求。
一个口号喊到底,一个方针干到底!
2013年,着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2014年,以改革创新精神抓质量;2015年,狠抓质量提升;2016年,坚持质量为本;2017年,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回首几年来走过的路,全国质检系统一以贯之抓质量,千方百计抓质量,主线分外清晰,步伐格外有力。
从宏观着眼,在抓好质量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的同时,狠抓质量统计分析、质量诚信联合惩戒、质量考核激励、质量品牌建设,不断汇聚抓质量的磅礴之力。
质量分析,被业界誉为政府的“掌中宝”、企业的“指南针”。2013年以来,质检总局向国务院报送质量分析报告19份,李克强总理、王勇国务委员等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圈阅批示。近年来,各地质检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质量分析,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提交分析报告、提供决策参考,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仅以今年为例,2017年1月,江西省委书记鹿心社、省长刘奇分别对江西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作出批示;2017年4月,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吴政隆对南京产品质量报告作出批示;2017年5月,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对广州市质量状况的报告作出批示,绍兴市委常委、诸暨市委书记张晓强对诸暨市进出口商品行业调查及质量分析报告作出批示;2017年6月,山西省副省长王赋对山西省宏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作出批示……批示的日益增多,源于质量分析工作体系的普遍建立。按照质检总局部署,国家、省、市、县四级质检部门都要围绕质量竞争力、服务业质量、产品伤害、企业质量管理等,开展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定期向国务院、地方政府报送分析报告。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开展了质量状况分析工作,为质量监管和质量发展提供着重要的决策支持。
诚信通行天下,失信寸步难移。2016年10月20日,质量治理迎来一次重大协同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质检总局等26个部门联合签署备忘录,通过跨部门合作对严重质量违法失信行为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截至目前,27万余家企业、121万余条质量信用记录归集入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对质量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约束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考核就是风向标,考核就是指挥棒。2014年以来,质检总局会同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各省级政府开始实施质量工作考核。此后每年,考核结果均由国务院领导同志圈阅批示,并向社会公告。以此为带动,全国31个省(区、市)逐步建立了对下级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制度,17个省份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对基层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绩效考评,抓质量工作的责任得到逐级压实。
2016年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李克强总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王勇国务委员出席大会。中央在严控评比达标表彰评估活动的背景下,批准设立的中国质量奖,这是我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也是质检总局充分发挥质量宏观管理职能,树立标杆、弘扬先进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有包括香港在内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组织和个人申报中国质量奖,覆盖国民经济13个行业门类、54个行业大类。全国有29个省份实施省级政府质量奖励制度,超过100个城市实施市政府质量奖励。中国质量奖已经成为全社会追求质量的标杆,成为与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EFQM卓越奖、日本戴明奖齐名的国家级质量奖励。
品牌是信誉的凝结、质量的象征。质检总局推动品牌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筹建成立品牌促进会,建立品牌协调推进机制,制定品牌领域国家标准、价值评价国际标准。正式命名83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215个,专用标志使用企业8000余家。2014年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深化品牌交流合作开辟了崭新窗口。2016年,我国36个品牌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国务院2017年批准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
按照中央关于“优进优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质检总局狠抓出口商品质量提升,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针对一些地方出口产业集聚等特点,推动地方政府创建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累计建成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48个,批准344家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建成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91个。同时,着力抓好输非商品、输中东商品、跨境电商产品质量提升,维护“中国制造”形象。
从微观着手,围绕老百姓最关心的生活物品,质检系统狠抓支柱产业、主打产品的质量提升,努力通过一个个产品、一个个产业的质量提升,积小胜为大胜,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力,切实增强消费者的“质量获得感”。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质量提升行动成为质检部门抓质量的首要任务。2017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就是贯彻中央关于“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的部署要求,会议提出要找准“发力点”,牵住“牛鼻子”,打好“组合拳”。
找准“发力点”,就是突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全国范围内,着力提升妇幼用品、学生用具、纺织产品、出口食品农产品等12类重点产品质量水平,着力提升物流、养老、旅游等重点服务质量水平。各地质检部门还结合本地主打产业、主打产品,共围绕13个行业门类、198个重点产品,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牵住“牛鼻子”,就是坚持标准引领,实施标准化战略,不断提高质量标准,着力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打好“组合拳”,就是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运用好各种质量工具、方法,抓好质量宣传动员,组织质量攻关整治,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中国质量品牌。
2017年2月23日,农历新年刚过,质检总局在浙东地区打响了质量攻坚战的第一枪——支树平带领相关司局负责人赶赴浙江台州,与省市领导以及一大批质量专家会诊马桶盖问题,启动全国智能马桶产品质量攻坚计划……
实实在在的精准出招,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累计增长0.78,2016年达到83.84。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累计增长3.32个百分点,稳定在93%左右。国家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重点消费品质量逐年提升,出口退运及境外通报呈稳定下降趋势。服务业质量发展政策不断完善,重点服务行业质量水平稳定在“比较满意”区间。相当数量的原材料、基础元器件、重大装备、消费类及高新技术类产品质量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一批国家重大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中国制造”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底气来自于中国质量。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质量提升永无止境。
2017年10月9日,德国权威质量管理机构德国质量协会(DGQ)和德国市场研究机构“Innofact”公布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称八成德国人认为“中国制造”是“德国制造”的对手,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者正加大步伐,将超越德国品牌和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一调查结果,为中国质量提升行动加注了一个别样的注脚。
坚决守住质量安全底线
质量安全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质量安全形势从国际到国内都不平静,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即使发达国家也难以幸免。党中央对质量安全始终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告诫要加强全面质量监管。质检总局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特别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工作部门,时刻牢记作为质量卫士、国门卫士的光荣使命,始终坚守质量安全底线。
2013年,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美国进口转基因玉米事件、大众DSG变速箱隐患事件;2014年,台湾地沟油事件;2015年,走私冻肉大案“僵尸肉”事件、大众汽车排量作弊事件、荆州电梯“吃人”事故、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2016年,毒跑道事件、宜家抽屉柜伤人事件、三星NOTE7手机爆炸事件;2017年,西安问题电缆事件、高田安全气囊召回事件、欧洲“毒鸡蛋”事件、日本神户制钢爆出数据造假事件……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质量安全形势,质检总局党组突出强调,要抓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六个严格”,维护“三大安全”——消费品安全、国门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
“六个严格”,就是严格实施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生产企业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疫、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以环环相扣的全过程监管链条打造安全的闭环。在“六个严格”基础上,全系统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既注重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了监管链条的“前伸”和“后移”,守住了质量安全底线。
消费品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哪怕只有1%的产品不安全,对消费者来说就是100%的不安全。正是从这个角度,质检总局抓住儿童用品、电子电器、汽车产品、食品相关产品等重点产品,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出重拳”“打组合拳”维护消费品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监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7万多条、产品伤害案例近9万件,消费品监督抽查种类占全年监督抽查计划60%以上。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760万人次,查处质量违法案件43.22万起,涉案货值204.33亿元。“质检利剑”行动一次次勇于“亮剑”,让质量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2017年,高田气囊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9月14日至10月13日,一个月内因高田气囊召回汽车达800万辆。媒体评论,如果没有质检总局的介入,跨国车企的高田气囊召回或还将姗姗来迟。近年来,质检总局逐步将缺陷产品召回范围由汽车产品、儿童玩具、特种设备等,扩大到包括儿童用品、电子电器产品在内的一般消费品。仅2016年,实施缺陷汽车召回1133.5万辆、缺陷消费品召回618.4万件,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2.5倍和300多倍。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的召回案例,不仅量上有大幅增长,更有质的飞跃。
2017年10月,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爆出大规模造假丑闻,全世界一片哗然。有媒体披露,十多年前一批准备用于三峡工程的进口热轧钢板,被中国检验检疫部门检出不合格。这批钢板正是来自日本神户制钢。“旧闻”成为“新闻”,网友对检验检疫部门进出口质量安全把关纷纷点赞。而十多年后的今天,质检总局正着力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2016年组织目录外进出口商品监督抽查,检出进口商品不合格率28.4%。与此同时,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严密守护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全面构建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过去五年,共截获外来有害生物1.02万种、424.38万种次。在守住安全底线的情况下,允许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进口肉类、水果、粮食等指定口岸,开“正门”,堵“后门”。哪个地方申请指定口岸,就要求把隔离场、相关设施建起来,措施不到位就不批,做到放管结合、并重。
我国是特种设备大国,保有各类特种设备上千万台。特种设备姓“特”,不是位于高空就是处于高速,不是在高压下就是在高温中,危险性高,安全监管难度大。质检总局大力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和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老旧小区电梯隐患整治攻坚战,在特种设备数量增长超过70%的情况下,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从2012年的0.52下降到2016年的0.33,全国未发生重特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监管是质量安全的重要屏障。2017年3月,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曝光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彻查此事,严肃处理。国务院开出严厉“罚单”,陕西省依法对涉案违法生产企业8名犯罪嫌疑人执行逮捕,依法依纪问责处理相关地方职能部门122名责任人,包括厅级16人、处级58人……引起社会热议和广大网友点赞。作为这次事件联合调查组的牵头单位,质检总局在提交国务院的调查报告中建议,要坚持“严”字当头,大幅提高涉及群众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成本,坚决把严重违法违规企业依法逐出市场,让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质检系统质量安全监管的真实写照。
筑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质量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启动实施,全国670家单位参与研究,到2020年实现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技术能力升级换代。”2017年初,媒体刊发2016年质检工作十件大事,NQI位列其中,尤为引人瞩目。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2017年9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致中国质量(上海)大会贺信中再次指出:“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提高质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各国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贡献。”
近年来,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均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强调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
质检部门的最大特点是“靠技术执法、凭数据说话”,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于一身,既是履职之本,也是优势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质检总局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由支撑保障作用转变为引领作用不遗余力。梳理历年质检工作思路与安排部署,这一脉络清晰可见。
中国国际标准信息管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标院”)英文缩写“CSN”,成立于1993年9月10日,总部设在北京,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社会公益性科研单位,属国家质检总局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事业组织。国家行业标准起草机构之一,是发布国际及国家新标准的权威机构;主要配合总局及有关部门做好全国行业内标准的推广.实施与监督指导工作.从事国际标准交流研究与合作,开展国际及国家最新标准发布和培训活动。同ISO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家标准委以及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2.十九大有十六处提到了质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2017年9月5日)
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质量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矛盾和问题突出,特别是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迫切需要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现就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质量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坚持优质发展、以质取胜,更加注重以质量提升减轻经济下行和安全监管压力,真正形成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把增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群众质量需求作为提高供给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质量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持续提高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我国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
——坚持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高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水平。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引导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向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端集聚,提升质量创新能力,以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产业质量和发展水平。推动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用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建设质量强国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质量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智能化、消费友好的中高端产品供给大幅增加,高附加值和优质服务供给比重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中国品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价值链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质量效益特征更加明显,服务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快,以技术、技能、知识等为要素的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形成一批质量效益一流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区域质量水平整体跃升。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区域特色资源、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产业梯度转移和质量升级同步推进,区域经济呈现互联互通和差异化发展格局,涌现出一批特色小镇和区域质量品牌。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效能充分释放。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系统完整、高效运行,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对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社会治理、对外交往的支撑更加有力。
二、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
(四)增加农产品、食品药品优质供给
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良好农业规范。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耕地质量保护和土壤修复力度。推行种养殖清洁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规范农药、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化肥使用。完善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开展出口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项推进行动,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带动提升内销农产品质量。引进优质农产品和种质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比重,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增强统一性、专业性、权威性,为食品药品安全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继续推动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加快提升营养健康标准水平。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奶业优质安全发展。发展方便食品、速冻食品等现代食品产业。实施药品、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全面提升药物质量水平,提高中药质量稳定性和可控性。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五)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
加快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撑民众消费升级需求。推动企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高端定制,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向中高端迈进。推动家用电器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改善空气净化器等新兴家电产品的功能和消费体验,优化电饭锅等小家电产品的外观和功能设计。强化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新型视听产品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提高关键元器件制造能力。巩固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箱包等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培育壮大民族日化产业。提高儿童用品安全性、趣味性,加大“银发经济”群体和失能群体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产品,推动文教体育休闲用品多样化发展。
(六)提升装备制造竞争力
加快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提高关键领域核心竞争力。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产品性能,推广应用先进制造工艺,加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发展智能制造,提高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和精度保持能力,提升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的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推行绿色制造,推广清洁高效生产工艺,降低产品制造能耗、物耗和水耗,提升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效。加快提升国产大飞机、高铁、核电、工程机械、特种设备等中国装备的质量竞争力。
(七)提升原材料供给水平
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开发和利用,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提高煤炭洗选加工比例。提升油品供给质量。加快高端材料创新,提高质量稳定性,形成高性能、功能化、差别化的先进基础材料供给能力。加快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炭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稀土、石墨等特色资源高质化利用,促进高强轻合金、高性能纤维等关键战略材料性能和品质提升,加强石墨烯、智能仿生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布局,逐步进入全球高端制造业采购体系。
(八)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
确保重大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质量,建设百年工程。高质量建设和改造城乡道路交通设施、供热供水设施、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范重大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坚持科学论证、科学决策,加强重大工程的投资咨询、建设监理、设备监理,保障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和重大设备质量。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报告等行为。健全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因地制宜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完善绿色建材标准,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装修部品部件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推进绿色生态小区建设。
(九)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智能化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家政企业创建服务品牌。发展大众化餐饮,引导餐饮企业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化生产、连锁化经营的生产模式。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显著改善旅游市场秩序。推广实施优质服务承诺标识和管理制度,培育知名服务品牌。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加强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式联运发展,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物流全链条服务质量,增强物流服务时效,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提升冷链物流水平。推进电子商务规制创新,加强电子商务产业载体、物流体系、人才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支持发展工业设计、计量测试、标准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等高技术服务业。提升银行服务、保险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和服务质量。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水平。开展国家新型优质服务业集群建设试点,支撑引领三次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十)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市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和优质职业教育供给,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水平。
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稳步推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鼓励创造优秀文化服务产品,推动文化服务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提高供电、供气、供热、供水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创新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供给。开展公共服务质量监测和结果通报,引导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十一)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
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鼓励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项目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出口,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紧密结合、联动发展。推动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质量国际合作。
三、破除质量提升瓶颈
(十二)实施质量攻关工程
围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开展质量状况调查,组织质量比对和会商会诊,找准比较优势、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研究制定质量问题解决方案。加强与国际优质产品的质量比对,支持企业瞄准先进标杆实施技术改造。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组织质量提升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方法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控制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实施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可靠性专项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关键系统、关键产品质量难点问题,支撑重点武器装备质量水平提升。
(十三)加快标准提档升级
改革标准供给体系,推动消费品标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服务型转变,加快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建设,建立标准化军民融合长效机制。推进地方标准化综合改革。开展重点行业国内外标准比对,加快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提升国内外标准一致性程度,推动我国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开展对标达标活动,鼓励、引领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大力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逐步消除国内外市场产品质量差距。
(十四)激发质量创新活力
建立质量分级制度,倡导优质优价,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的积极性。开展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航工程,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完善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跃升。鼓励企业开展质量提升小组活动,促进质量管理、质量技术、质量工作法创新。鼓励企业优化功能设计、模块化设计、外观设计、人体工效学设计,推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提高产品扩展性、耐久性、舒适性等质量特性,满足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消费友好等需求。鼓励以用户为中心的微创新,改善用户体验,激发消费潜能。
(十五)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发挥质量标杆企业和中央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提质降本增效。推广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广泛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等活动,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推行精益生产、清洁生产等高效生产方式。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整合生产组织全过程要素资源,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标准管理、供应链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促进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实现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十六)加强全面质量监管
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强对质量的全方位监管。做好新形势下加强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健全打击侵权假冒长效机制。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加强跨区域和跨境执法协作。加强进口商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守国门质量安全底线。开展质量问题产品专项整治和区域集中整治,严厉查处质量违法行为。健全质量违法行为记录及公布制度,加大行政处罚等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严格落实汽车等产品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探索建立第三方质量担保争议处理机制。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提高产品安全、环保、可靠性等要求和标准。加大缺陷产品召回力度,扩大召回范围,健全缺陷产品召回行政监管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立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机制。实施服务质量监测基础建设工程。建立责任明确、反应及时、处置高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消费环境。
(十七)着力打造中国品牌
培育壮大民族企业和知名品牌,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以产业集聚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为重点,开展区域品牌培育,创建质量提升示范区、知名品牌示范区。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加强对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等品牌培育和保护,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民族品牌。建立和完善品牌建设、培育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开展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活动,推动品牌评价国际标准化工作。开展“中国品牌日”活动,不断凝聚社会共识、营造良好氛围、搭建交流平台,提升中国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十八)推进质量全民共治
创新质量治理模式,注重社会各方参与,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多元治理,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强化质量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完善质量信号传递反馈机制,鼓励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开展产品质量比较试验、综合评价、体验式调查,引导理性消费选择。
四、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十九)加快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构建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紧扣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和经济建设重点领域的需求,建立、改造、提升一批国家计量基准,加快建立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量子计量基准,加强军民共用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加快制定一批计量技术规范,研制一批新型标准物质,推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升级换代。科学规划建设计量科技基础服务、产业计量测试体系、区域计量支撑体系。
加快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简化国家标准制定修订程序,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免费向社会公开强制性国家标准文本,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推荐性标准文本。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和维护更新。
完善国家合格评定体系。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管理和能力认可制度,加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检验检测认证支撑能力。建立全国统一的合格评定制度和监管体系,建立政府、行业、社会等多层次采信机制。健全进出口食品企业注册备案制度。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
(二十)深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保持中央、省、市、县四级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系统完整,加快形成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开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示范基地建设,助推中小企业和产业集聚区全面加强质量提升。构建统筹协调、协同高效、系统完备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发展体系,增强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整体支撑能力。深度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国际治理,积极参加国际规则制定和国际组织活动,推动计量、标准、合格评定等国际互认和境外推广应用,加快我国质量基础设施国际化步伐。
(二十一)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
加快国家质检中心、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互联网+质量服务”模式,推进质量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设施向社会共享开放,开展一站式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加快培育产业计量测试、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品牌咨询等新兴质量服务业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公共技术服务。加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共享质量基础设施,推动互联互通。
(二十二)健全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加强对国外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跟踪、研判、预警、评议和应对,妥善化解贸易摩擦,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服务,建设一批研究评议基地,建立统一的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倒逼企业按照更高技术标准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积极主导、参与技术性贸易措施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
五、改革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
(二十三)加强质量制度建设
坚持促发展和保底线并重,加强质量促进的立法研究,强化对质量创新的鼓励、引导、保护。研究修订产品质量法,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服务业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担保、缺陷产品召回等领域立法工作。改革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全面清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加快向国际通行的产品认证制度转变。建立完善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及风险调查制度。建立健全产品损害赔偿、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和社会帮扶并行发展的多元救济机制。加快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完善质量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二十四)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完善质量发展经费多元筹集和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创新、质量治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科技计划持续支持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和应用重点研发任务。实施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构建质量增信融资体系,探索以质量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质量增信融资制度,将质量水平、标准水平、品牌价值等纳入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和贷款发放参考因素。加大产品质量保险推广力度,支持企业运用保险手段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新产品推广应用。
推动形成优质优价的政府采购机制。鼓励政府部门向社会力量购买优质服务。加强政府采购需求确定和采购活动组织管理,将质量、服务、安全等要求贯彻到采购文件制定、评审活动、采购合同签订全过程,形成保障质量和安全的政府采购机制。严格采购项目履约验收,切实把好产品和服务质量关。加强联合惩戒,依法限制严重质量违法失信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建立军民融合采购制度,吸纳扶持优质民口企业进入军事供应链体系,拓宽企业质量发展空间。
(二十五)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将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加强中小学质量教育,开展质量主题实践活动。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质量人才培养的主体,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教育网络。实施企业质量素质提升工程,研究建立质量工程技术人员评价制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一线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水平。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实施青年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体系,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发挥各级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作用,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青年质量提升示范岗创建、青年质量控制小组实践等活动。
(二十六)健全质量激励制度
完善国家质量激励政策,继续开展国家质量奖评选表彰,树立质量标杆,弘扬质量先进。加大对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在金融、信贷、项目投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和个人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的长效宣传推广机制,形成中国特色质量管理模式和体系。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降低职业技能型人才落户门槛。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七)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建设质量强国。研究编制质量强国战略纲要,明确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统筹各方资源,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持续开展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质量强县示范活动,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质量发展道路。
(二十八)加强党对质量工作领导
健全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研究质量强国战略、分析质量发展形势、决定质量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加强对质量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统筹质量发展规划制定、质量强国建设、质量品牌发展、质量基础建设。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质量管理和队伍能力建设,认真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
(二十九)狠抓督察考核
探索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工作机制,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将质量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以全要素生产率、质量竞争力指数、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等为重点,探索构建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健全质量统计分析制度,定期发布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三十)加强宣传动员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深入报道我国提升质量的丰富实践、重大成就、先进典型,讲好中国质量故事,推介中国质量品牌,塑造中国质量形象。将质量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质量公益宣传,提高全社会质量、诚信、责任意识,丰富质量文化内涵,促进质量文化传承发展。把质量发展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院校教学计划,让质量第一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根本理念,成为领导干部工作责任,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抓紧出台推动质量提升的具体政策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进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举措和要求落实到位。要组织相关行业和领域,持续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切实提升质量总体水平。
3.质量发展史:(从十八大到十十九大)
不忘初心 为质量强国而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质检总局贯彻落实中央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综述
世界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约瑟夫·朱兰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质量将成为和平占有市场最有效的武器,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我们必须为质量而战!
质量,国家的实力、形象所在,民族的素质、精神所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悉发展大势,把握发展规律,把质量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对质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国质量发展开启了新篇章,迈入了新时代。
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质检总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坚定不移地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质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汇聚质量强国的磅礴之力
“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我们追求的发展必须是提质增效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质量”频频出现在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和文件上,“质量”之声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出的中国“好声音”,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记挂在心的大事要事。
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指出,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此后的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质量都被写入新年度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特别是2014年、2016年,又先后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仅强调宏观质量,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多个重要会议上强调消费品、食品农产品、建筑工程、武器装备等具体质量问题。
在北京、上海、河南、吉林、广西等地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也留下了深刻的“质量足迹”。尤其令人振奋的是,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时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这一重大论述迅速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质检系统更是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提出了一个重大质量课题。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时指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时强调,要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专门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列举大量事例包括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质量问题,深刻指出:“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同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了重点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要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的劣势;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随着质量战略性地位的日渐显现,党和国家关于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设质量强国”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质量为先”作为基本方针写入《中国制造2025》,“质量至上”作为基本原则写入《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
继出台《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之后,国务院于2013年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2015年发布《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进入2016年,国务院关于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更加密集。1月30日,印发《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工作方案》;4月6日,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9月12日,印发《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2020年)》;11月22日,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
2017年,关于质量的大事喜事更是接连不断。2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修订草案)》,4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产品质量法执法检查;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7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见》,9月27日,以国务院文件正式发布;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推进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的措施,部署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历史会永远铭记2017年9月5日。这一天,中国质量发展史上首个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正式出台,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伟大号令。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质量阐述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具体,关于质量发展的思想脉络越来越明晰,给了质检人强大的自信与力量。
作为质量工作主管部门,中央每一项关于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每一次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质检总局党组都是第一时间传达学习,第一时间深刻领会,第一时间部署落实。近年来,质检总局办公厅两次组织摘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共370多条,印发全系统组织学习贯彻。局长支树平、党组书记侯建国分别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刊发《建设质量强国的基本遵循》《牢记质量发展使命推进质量强国建设》等学习体会,引领全系统深入研究。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重要论述一经公开报道,质检总局很快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学习研讨,并将其概括为“三个转变”以推动更集中更广泛的宣传。支树平深有感触地说,“三个转变”既是对质量工作莫大的鼓励鞭策,也是质检系统的重大机遇和努力方向,更是新时期质量工作明确具体的行动纲领。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决策部署后,质检总局迅速在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重点安排,要求全系统率先组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同时积极推动制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全文刊发的第二天,质检总局党组即向全系统发出动员:抓紧行动起来,为质量提升而战!
喊响质量强国,领导干部是关键。每年全国“质量月”期间,中央组织部和质检总局都举办市长质量培训班,累计已举办6期、培训市长100多名。2016年夏,由中央组织部、国家行政学院和质检总局共同举办的首个省部级干部全面实施质量强国战略专题研讨班在京开班。总局领导借助到基层开会调研之机,主动向地方领导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宣传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社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但凡各省(区、市)召开质量大会,总局领导都会挤出时间出席会议,体现看重和支持。
2015年4月3日,应中央党校邀请,支树平为2015年春季班全体学员作题为《建设质量强国 迈向质量时代》的专题报告,质量在学员当中引起热议。一年半后,他再次应邀为中央党校“形势与任务”报告会作题为《提升供给质量建设质量强国》的专题报告。他还先后两次登上国家行政学院讲堂为学员们授课,赴陕西、宁夏等地为各级领导干部作报告。自2013年以来,质检总局副局长陈钢、李元平和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田世宏,时任副局长梅克保、孙大伟、吴清海、张沁荣等先后在各种场合,或围绕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或着眼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或立足质量综合治理,大力宣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精神和部署,深入讲解和宣传质量工作。
为了在全社会营造浓厚质量氛围,质检总局领导主动通过《人民日报》“两会e客厅”、全国两会部长通道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2017年3月1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支树平、孙大伟、田世宏3位总局领导就质量提升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这是全国人大新闻中心首次以“质量”为主题组织专场记者会。记者会传递了中国质量好声音,展示了中国质检好形象,在系统内外引起热烈反响。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也是质检总局近年来宣传中央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借助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及认证认可工作、技术性贸易措施2项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通力合作抓质量的工作机制。质检总局与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中央部委和单位签署多个合作协议,与原总装备部签署《军民融合计量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相关部门从产业发展、科研技改、财税金融、优质优价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重大命题之后,质检总局党组多次要求认真研究、主动破题。2016年5月,支树平专门组织总局办公厅、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等有关人员,就“质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2016年9月,形成了研究报告《实现增长动力转换必须启动“提质量”》并提交中央有关部门,报告中关于把质量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的建议引起关注。“党有号召,我们就要有行动。现在中央出了题目,我们就要主动破题、做好文章,交出满意答卷。”“机遇难得,抓不住就是我们的失误;责任重大,干不好就是我们的失职。”支树平在多次会议中反复强调。
广泛的宣传,赢来了广泛的参与。越来越多的地方把质量纳入发展规划,“质量兴(强)省”实现全覆盖,2800多个市县开展“质量兴市(县)”活动,覆盖面超过90%。28个省份的145个市(区、县)申请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117个城市获批创建,23个城市获得正式命名。2017年,全国“质量月”联合主办单位从2013年的26个增至47个,涵盖党、政、军、群、企业和社会组织各个方面,参与人次过亿,群众性质量活动如火如荼,不断汇聚起建设质量强国的强大力量。
下最大气力抓质量提升
“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这是质检总局党组在认真总结质检发展历史、充分把握质量工作规律的基础上,精心提炼出的质检工作方针。“十二字方针”,抓质量是基础,保安全是底线,促发展是根本,强质检是保障,四者相辅相成,互通互补。“十二字方针”,旗帜鲜明地把“抓质量”摆在首要位置,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质量工作的部署要求。
一个口号喊到底,一个方针干到底!
2013年,着力提升质量总体水平;2014年,以改革创新精神抓质量;2015年,狠抓质量提升;2016年,坚持质量为本;2017年,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回首几年来走过的路,全国质检系统一以贯之抓质量,千方百计抓质量,主线分外清晰,步伐格外有力。
从宏观着眼,在抓好质量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的同时,狠抓质量统计分析、质量诚信联合惩戒、质量考核激励、质量品牌建设,不断汇聚抓质量的磅礴之力。
质量分析,被业界誉为政府的“掌中宝”、企业的“指南针”。2013年以来,质检总局向国务院报送质量分析报告19份,李克强总理、王勇国务委员等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圈阅批示。近年来,各地质检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质量分析,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提交分析报告、提供决策参考,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仅以今年为例,2017年1月,江西省委书记鹿心社、省长刘奇分别对江西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作出批示;2017年4月,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吴政隆对南京产品质量报告作出批示;2017年5月,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对广州市质量状况的报告作出批示,绍兴市委常委、诸暨市委书记张晓强对诸暨市进出口商品行业调查及质量分析报告作出批示;2017年6月,山西省副省长王赋对山西省宏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作出批示……批示的日益增多,源于质量分析工作体系的普遍建立。按照质检总局部署,国家、省、市、县四级质检部门都要围绕质量竞争力、服务业质量、产品伤害、企业质量管理等,开展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定期向国务院、地方政府报送分析报告。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开展了质量状况分析工作,为质量监管和质量发展提供着重要的决策支持。
诚信通行天下,失信寸步难移。2016年10月20日,质量治理迎来一次重大协同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质检总局等26个部门联合签署备忘录,通过跨部门合作对严重质量违法失信行为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截至目前,27万余家企业、121万余条质量信用记录归集入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对质量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约束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考核就是风向标,考核就是指挥棒。2014年以来,质检总局会同全国质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各省级政府开始实施质量工作考核。此后每年,考核结果均由国务院领导同志圈阅批示,并向社会公告。以此为带动,全国31个省(区、市)逐步建立了对下级政府的质量工作考核制度,17个省份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纳入对基层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绩效考评,抓质量工作的责任得到逐级压实。
2016年3月29日,第二届中国质量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李克强总理专门作出重要批示,王勇国务委员出席大会。中央在严控评比达标表彰评估活动的背景下,批准设立的中国质量奖,这是我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也是质检总局充分发挥质量宏观管理职能,树立标杆、弘扬先进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有包括香港在内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组织和个人申报中国质量奖,覆盖国民经济13个行业门类、54个行业大类。全国有29个省份实施省级政府质量奖励制度,超过100个城市实施市政府质量奖励。中国质量奖已经成为全社会追求质量的标杆,成为与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EFQM卓越奖、日本戴明奖齐名的国家级质量奖励。
品牌是信誉的凝结、质量的象征。质检总局推动品牌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筹建成立品牌促进会,建立品牌协调推进机制,制定品牌领域国家标准、价值评价国际标准。正式命名83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215个,专用标志使用企业8000余家。2014年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深化品牌交流合作开辟了崭新窗口。2016年,我国36个品牌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国务院2017年批准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
按照中央关于“优进优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质检总局狠抓出口商品质量提升,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针对一些地方出口产业集聚等特点,推动地方政府创建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累计建成出口工业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48个,批准344家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建成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91个。同时,着力抓好输非商品、输中东商品、跨境电商产品质量提升,维护“中国制造”形象。
从微观着手,围绕老百姓最关心的生活物品,质检系统狠抓支柱产业、主打产品的质量提升,努力通过一个个产品、一个个产业的质量提升,积小胜为大胜,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力,切实增强消费者的“质量获得感”。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质量提升行动成为质检部门抓质量的首要任务。2017年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就是贯彻中央关于“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的部署要求,会议提出要找准“发力点”,牵住“牛鼻子”,打好“组合拳”。
找准“发力点”,就是突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在全国范围内,着力提升妇幼用品、学生用具、纺织产品、出口食品农产品等12类重点产品质量水平,着力提升物流、养老、旅游等重点服务质量水平。各地质检部门还结合本地主打产业、主打产品,共围绕13个行业门类、198个重点产品,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牵住“牛鼻子”,就是坚持标准引领,实施标准化战略,不断提高质量标准,着力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打好“组合拳”,就是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运用好各种质量工具、方法,抓好质量宣传动员,组织质量攻关整治,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打造中国质量品牌。
2017年2月23日,农历新年刚过,质检总局在浙东地区打响了质量攻坚战的第一枪——支树平带领相关司局负责人赶赴浙江台州,与省市领导以及一大批质量专家会诊马桶盖问题,启动全国智能马桶产品质量攻坚计划……
实实在在的精准出招,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累计增长0.78,2016年达到83.84。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累计增长3.32个百分点,稳定在93%左右。国家监督抽查平均合格率整体呈现上升态势,重点消费品质量逐年提升,出口退运及境外通报呈稳定下降趋势。服务业质量发展政策不断完善,重点服务行业质量水平稳定在“比较满意”区间。相当数量的原材料、基础元器件、重大装备、消费类及高新技术类产品质量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一批国家重大工程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中国制造”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底气来自于中国质量。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质量提升永无止境。
2017年10月9日,德国权威质量管理机构德国质量协会(DGQ)和德国市场研究机构“Innofact”公布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称八成德国人认为“中国制造”是“德国制造”的对手,54%的受访者认为来自中国的竞争者正加大步伐,将超越德国品牌和德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这一调查结果,为中国质量提升行动加注了一个别样的注脚。
坚决守住质量安全底线
质量安全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质量安全形势从国际到国内都不平静,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即使发达国家也难以幸免。党中央对质量安全始终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告诫要加强全面质量监管。质检总局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特别是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工作部门,时刻牢记作为质量卫士、国门卫士的光荣使命,始终坚守质量安全底线。
2013年,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美国进口转基因玉米事件、大众DSG变速箱隐患事件;2014年,台湾地沟油事件;2015年,走私冻肉大案“僵尸肉”事件、大众汽车排量作弊事件、荆州电梯“吃人”事故、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2016年,毒跑道事件、宜家抽屉柜伤人事件、三星NOTE7手机爆炸事件;2017年,西安问题电缆事件、高田安全气囊召回事件、欧洲“毒鸡蛋”事件、日本神户制钢爆出数据造假事件……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质量安全形势,质检总局党组突出强调,要抓住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六个严格”,维护“三大安全”——消费品安全、国门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
“六个严格”,就是严格实施风险分析、严格实施准入制度、严格生产企业监管、严格监督抽查和检验检疫、严格执法打假、严格处置突发事件,以环环相扣的全过程监管链条打造安全的闭环。在“六个严格”基础上,全系统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既注重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了监管链条的“前伸”和“后移”,守住了质量安全底线。
消费品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哪怕只有1%的产品不安全,对消费者来说就是100%的不安全。正是从这个角度,质检总局抓住儿童用品、电子电器、汽车产品、食品相关产品等重点产品,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出重拳”“打组合拳”维护消费品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均每年监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7万多条、产品伤害案例近9万件,消费品监督抽查种类占全年监督抽查计划60%以上。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760万人次,查处质量违法案件43.22万起,涉案货值204.33亿元。“质检利剑”行动一次次勇于“亮剑”,让质量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2017年,高田气囊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9月14日至10月13日,一个月内因高田气囊召回汽车达800万辆。媒体评论,如果没有质检总局的介入,跨国车企的高田气囊召回或还将姗姗来迟。近年来,质检总局逐步将缺陷产品召回范围由汽车产品、儿童玩具、特种设备等,扩大到包括儿童用品、电子电器产品在内的一般消费品。仅2016年,实施缺陷汽车召回1133.5万辆、缺陷消费品召回618.4万件,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长2.5倍和300多倍。受质检总局缺陷调查影响的召回案例,不仅量上有大幅增长,更有质的飞跃。
2017年10月,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爆出大规模造假丑闻,全世界一片哗然。有媒体披露,十多年前一批准备用于三峡工程的进口热轧钢板,被中国检验检疫部门检出不合格。这批钢板正是来自日本神户制钢。“旧闻”成为“新闻”,网友对检验检疫部门进出口质量安全把关纷纷点赞。而十多年后的今天,质检总局正着力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体系。2016年组织目录外进出口商品监督抽查,检出进口商品不合格率28.4%。与此同时,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严密守护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全面构建国门生物安全防御体系。过去五年,共截获外来有害生物1.02万种、424.38万种次。在守住安全底线的情况下,允许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进口肉类、水果、粮食等指定口岸,开“正门”,堵“后门”。哪个地方申请指定口岸,就要求把隔离场、相关设施建起来,措施不到位就不批,做到放管结合、并重。
我国是特种设备大国,保有各类特种设备上千万台。特种设备姓“特”,不是位于高空就是处于高速,不是在高压下就是在高温中,危险性高,安全监管难度大。质检总局大力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和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老旧小区电梯隐患整治攻坚战,在特种设备数量增长超过70%的情况下,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从2012年的0.52下降到2016年的0.33,全国未发生重特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监管是质量安全的重要屏障。2017年3月,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曝光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全面质量监管,彻查此事,严肃处理。国务院开出严厉“罚单”,陕西省依法对涉案违法生产企业8名犯罪嫌疑人执行逮捕,依法依纪问责处理相关地方职能部门122名责任人,包括厅级16人、处级58人……引起社会热议和广大网友点赞。作为这次事件联合调查组的牵头单位,质检总局在提交国务院的调查报告中建议,要坚持“严”字当头,大幅提高涉及群众生命安全的质量违法成本,坚决把严重违法违规企业依法逐出市场,让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质检系统质量安全监管的真实写照。
筑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质量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启动实施,全国670家单位参与研究,到2020年实现我国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技术能力升级换代。”2017年初,媒体刊发2016年质检工作十件大事,NQI位列其中,尤为引人瞩目。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2017年9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致中国质量(上海)大会贺信中再次指出:“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通过提高质量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为各国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贡献。”
近年来,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均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强调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促进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
质检部门的最大特点是“靠技术执法、凭数据说话”,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于一身,既是履职之本,也是优势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质检总局推动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由支撑保障作用转变为引领作用不遗余力。梳理历年质检工作思路与安排部署,这一脉络清晰可见。
上一篇: 张焱 国际注册审核员
下一篇:白昱